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原创性理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面向产业共性关键问题和民生需求,产学研医用协同攻关,实现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跃迁
● 面向区域发展和人才战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成国际智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技术创新人才

研究所简介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围绕建设“健康中国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促进深圳市建设生命信息和生物医药创新城市的国家战略,将凝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精英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建成医学工程与技术研究平台和创新体系。通过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获得若干重大原创成果开展产学研医用创新转化研究,实现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跃迁全力以赴建设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力争“卡脖子”技术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把技术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重点研究方向

医学影像科学与技术

      高端医学影像技术不仅对重大疾病诊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在生命科学重大计划的国际竞争中取得先机也是至关重要。该方向将重点发展超高场核磁共振成像,超宽景PET/CT成像,多模态影像,分子医学影像等医学影像技术,并开展其在脑科学、神经系统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重大疾病研究和诊断中的应用的国际前沿科学研究。

 

精准检测与微创治疗

      医学的发展已经进入精准医学和微创治疗的时代。基于物理、化学、材料等特性,研究医学体征参数、动态变化以及图像的高时空分辨率、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和多模态多参数的精准检测技术,实现疾病的精准检测;基于临床医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研究基于生物组织声、光、电、力学效应的具有实时图像导航的新型微创治疗方法与技术等,开发其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眼耳鼻喉疾病等的临床应用领域。

 

智能传感与主动健康

      数值化、智能化、多功能化是当前高端医疗仪器的发展趋势。方向将重点研究基于新机理新方法的原创性诊疗技术,聚焦突破智能医疗仪器的“卡脖子”共性技术,研究适宜化智能化的诊疗终端设备,为临床诊疗、人工智能与主动健康提供新方法新技术。

 

计算医学与健康信息学

      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是医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方向,生物力学是基于能量守恒、质量守恒和动量定律等物理学定律来描述从生物整体到系统、器官,包括血液、体液等有关的力学问题,通过计算医学与信息学结合的方向必将对医学技术和医疗模式产生重大的变革。生物力学因素在心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方向将聚焦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的医学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前沿问题,研究主动健康、重大慢病管理和临床辅助诊疗的原创医学技术,创新医疗模式。

 

发展目标: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原创性理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面向产业共性关键问题和民生需求,产学研医用协同攻关,实现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跃迁。

● 面向区域发展和人才战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成国际顶尖智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技术创新人才。

 

 

所长介绍

 

img

任秋实  教授/资深研究员

 

研究方向

1)分子影像技术与装备研究;

2)视觉科学与诊疗技术研究;

3)分子影像应用与探针研发

成果

长期从事分子医学影像技术与装备,眼科与视觉光学、激光与光子生物医学,神经医学工程研究。

在分子影像研究领域,主要探索分子医学影像成像理论、成像方法、关键技术,研发分子医学影像集成装备,研究分子医学影像新型探针。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研制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小动物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可以实现同机、实时、活体的四模态成像,可为放射性和光学标记的分子探针研发提供精确、可定量的多模态融合成像结果,并探索四模态分子影像设备在个性化癌症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使用多模态、多标记手段,对癌症进行精确分型及个性化治疗。

在视觉科学与诊疗技术研究领域,主要开展激光医学与视觉光学的基础理论及相关技术的研究,阐明激光技术对皮肤胶原组织重组与再生的调控机制,研究角膜组织对各种不同激光波长的生物组织学反应,为激光屈光手术的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围绕着视觉光学及视觉信息处理若干前沿关键问题,提出由视神经作为视觉假体与视觉通路的神经接口,利用可植入式微电极阵列来进行视觉修复及视力矫正的新方法。

发表学术论文300 余篇,获美国专利2项、国际授权专利3 项、国内授权专利40 余项。当选美国生物与医学工程学会会士(AIMBE Fellow),国际光学学会会士(SPIE Fellow)。

 

荣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子影像创新群体负责人  2014

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首席科学家  201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2006, 2011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6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6

 

代表性论著

[1] Qiushi Ren, Gabriel Simon, Jean-Marie Parel. UV Solid State Laser (213nm)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In Vitro Study. Ophthalmology, 100:1828-1834, 1993.

[2] Qiushi Ren, Gabriel Simon, Jean-Marc Legeais, Jean-Marie Parel, WilliamCulbertson, Jinhui Shen, Yoshiko Takesue, Michele Savoldelli. UV Solid State Laser (213nm) 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 In Vivo Study. Ophthalmology, 101:883-889, 1994.

[3] Yongjun Dong, Jun Xu, Guangjun Zhao, Chenfeng Yan, Guoqing Zhou, Liangbi Su, Luyun Yang, Jianrong Qiu, Lihuang Lin, Xiaoyan Liang, Ruxin Li, Zhizhan Xu, Qiushi Ren*. Simultaneous three-photon excited violet 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of Ce3+:Lu2Si2O7 single crystals by femtosecond laser irradiation. Optics Letters, 31(14):2175-2177, 2006

[4] Yanye Lu, Kun Yang, Kedi Zhou, Bo Pang, Guohe Wang, Yichen Ding, Qiushi Zhang, Hongbin Han, Jiahe Tian, Changhui Li, Qiushi Ren*. An Integrated Quad-Modality Molecular Imaging System for Small Animals.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2014.8, 55(8): 1375~1379

[5] Zhaoheng Xie, Suying Li, Kun Zhou, Ivan Vuletic, Xiangxi Meng, Sihao Zhu, Huan Xu, Kun Yang, Baixuan Xu, Jinming Zhang, Qiushi Ren*. PKU-PET-II: A novel SiPM-based PET imaging system for small animals, Nuclear Instruments and Methods in Physics Research Section A, 2017.9.4, 877: 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