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研究原创性理论,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 面向产业共性关键问题和民生需求,产学研医用协同攻关,实现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跃迁
● 面向区域发展和人才战略,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建成国际智库,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医学技术创新人才

2019精准医学影像技术与应用国际论坛在深圳举行

发布时间:

2019-09-12


9月11日上午,由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主办的2019深圳国际BT(生物技术)大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大会采取"2+2+5"的形式,带来两大主题演讲、两场高端对话和五大板块专业论坛。

从2014年起,BT领袖大会已连续举办5年,是全球生物医药领域的盛会,对于引领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的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年的大会上,由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主持,为期两天的"精准医学影像技术与应用国际论坛"汇聚了国内外数十位顶尖科学家,重点分享与交流了多模态医学影像技术、高场强核磁共振成像的最新研究进展,内容覆盖超声、磁共振、超导磁体、核医学、神经科学等多方面的研究讨论与成果展示。

11日为论坛上半场,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超高场磁共振技术成为当天的焦点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大深研院院长詹启敏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物理学院甘子钊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工学院教授、中国航空生物医学工程创始人俞梦孙,北京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部副主任任秋实教授,美国哈佛医学院放射学教授、国际医学核磁共振协会会长Lawrence Wald,美国麻省总医院-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诺斯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宋一桥教授,ASG集团业务发展总监Giovanni Grasso 博士,北大信息学院王为民教授,中科院电工研究所副研究员王耀辉博士,西部超导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闫果博士,深圳湾实验室研究员朱禾博士,奥泰医疗高级临床应用首席科学家卞威博士等领导与嘉宾出席了当天的论坛。

深圳将建设世界级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

甘子钊院士在论坛开场致辞中表示,中国发展MRI(磁共振成像)历史较早,但迄今为止的发展不能满足我国庞大的需求,以14T MRI为代表的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在深圳落地,对于医疗和超导事业的发展都有很大的意义。

詹启敏院士发表题为《科技创新引领肿瘤精准医学发展》的主题演讲,他以宏观视野阐述了人类医学发展历程、精准医学现状、肿瘤疾病现状等内容。詹启敏认为,科技创新与学科交叉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进步,在精准医学时代,肿瘤治疗将迎来新突破,而精准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精准影像学,分子影像更将是临床精准医学的关键技术。对肿瘤的精准治疗将引领未来精准医学的发展,一方面是由于研究成果显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肿瘤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疾病,全世界肿瘤每年新发病例1500万人,死亡860万;中国的肿瘤新发病例人数居世界首位,肿瘤已成为中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

在谈到精准医学的前景问题时,詹启敏表示,精准医学发展崭露头角,潜力无限,但挑战巨大,面临三个"致命"瓶颈:生物样本库、大数据和法律法规问题。而随着精准医学高新技术转变成适宜技术,相关的价格将逐步下降,惠及广大民众。

俞梦孙院士在演讲时提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是医学变革的根本方向,建设人民健康系统工程是医学变革的关键。

在几位院士介绍了医学发展宏观趋势和背景的基础上,任秋实教授向与会嘉宾具体汇报了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的总体规划和建设方案。

据悉,深圳市与北京大学已于2017年6月28日签署了启动建设"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的框架协议,发展我国高端生物医学影像产业。该项目落地深圳光明新区,包含了人体超高场磁共振成像平台、医学影像数据解析与可视化平台、人体多模态医学成像平台、动物多模态成像平台四大核心。其中超高场14T磁共振成像系统、高性能超宽景TOF PET-CT成像系统是两大亮点设备。

"精准医学,影像为先。"任秋实指出,深圳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将通过多模态医学影像手段研究探索癌症、神经和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的发病机理及诊治,为精准医学研究提供革命性的新工具、新技术、新方法,及完备的研究手段,并且为国家重大生命科学计划、生物医学成像设备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大设施项目将坚持"贴近临床、贴近产业"的原则,打造"产学研医用"全产业链,推动深圳市成为全球生物医学成像技术创新中心和研发服务高地。

多家单位将协力推进14T项目

当日论坛的后半段主要聚焦超高场磁共振技术,Lawrence Wald、宋一桥、Giovanni Grasso、王为民、王耀辉、闫果、朱禾、卞威等与会科学家分别从不同角度报告了最新的研究进展。

和目前医院里常见的1.5T、3T、7T磁共振系统相比,1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可以观察过去无法分辨的细微组织结构,足以使科学家了解大脑神经元和轴突的结构和通信方式,将是医学影像的重器。

Lawrence Wald 教授是美国麻省总医院马丁诺斯生物成像中心核磁共振部主任,他在论坛上论述了超高场14T人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研发意义及可行性。据了解,马丁诺斯生物成像中心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生命科学、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之一,曾研制出7T人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以及"连接组"磁共振成像系统(3T)等重大磁共振成像系统。该中心将与北大密切合作,共同致力于14T项目的研发。

据本次论坛相关报告,北京大学与美国马丁诺斯生物医学成像中心已启动人体14T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合作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西部超导有限公司、奥泰医疗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将对项目研发给予全力支持。

王为民教授介绍了14T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经过两年多的调研,项目团队将该系统的主磁场选为14T,而不是其他场强,原因主要14T主磁场能够提供高达50μm的分辨率,和X核素成像所需的较高的灵敏度。据了解,该系统将包含大口径14T超高场强超导磁体、梯度线圈、射频与谱仪系统、磁场序列控制、信号处理、重建算法等功能

据北大方面介绍,该设施的建设有望带动国内外相关医学影像技术和超导磁体技术的研发以及产业化进程,大力提升我国磁共振成像产品的档次和竞争力,帮助改变我国年销售额达数十亿元的高场(3T 以上)MRI系统大部分依赖于进口的被动局面。(记者 毛志亮)


下一条: